“我们的船能去北极吗?”“大船是怎么避开暗礁呢?”“如何从地球去测量月球距离,南海海底长成什么样子的,地下埋藏的宝石是怎样形成的……”一连串好奇的问题和目光,聚焦在珠海全国科普日“探索深空、深海、深地,激发科学梦想”系列活动的画面。
9月24日,由珠海市科协主办、珠海市中山大学校友会承办的“珠海全国科普日——“探索深空、深海、深地,激发科学梦想”系列特色科普活动”在我国最大的海洋科考船——“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揭开了序幕。出席当天活动有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刘治民,党组成员、副主席李伟峰,中山大学校友会常务副会长杜小强等领导以及科协委员、珠海市中大校友会会员、学生60多人。
在“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科考船船长、大副、轮机长对科考船的建造、装备及科考情况进行了详尽地介绍。据悉,“中山大学”号综合科考实习船是目前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创新技术高度集成的新一代综合科考船,承担多学科、多领域的海洋科考任务,可满足无限航区(毗邻冰区)全球航行和考察需求,能够开展从海底到万米高空的地球系统多要素无缝探测和监测,将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面向全球开放的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为一体的海上移动科研平台与人才培养基地,是认识、保护和开发海洋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在参观科考船后,科普团成员接着来到了位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南方海洋实验室科普基地参观。
南方海洋实验室科普基地坐落于中山大学海洋学科楼群,于2022被列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基地占地面积约1911平方米,分为海洋文化展示区、科研成果展品区、海洋科技互动体验区三大区域,集科研进展、科普教育、科技手段体验等功能为一体。基地配备高科技设备,如数字沙盘、投屏触控、球幕投影、VR体验、3D全息投影、沉浸式走廊、互动多媒体及触摸屏等,现代高科技的展示方式和手段,超强的体验感使人们对海洋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
在设立在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里的中山大学地质矿物博物馆里,大家看到最早可追溯到1924年孙中山先生手创广东大学时陈列的保存的标本。整个展厅精心设计,用直观的手段展示深奥的地学内容,展示包括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宝玉石、构造岩、矿石。展柜中各类岩石矿物标本,其中岩石矿物几乎代表了组成地壳的各个部分,有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等各时期典型的标本以及地层中赋存的矿产如各类矿石标本和宝玉石标本等;在古生物化石展柜展示了地球生命诞生以来肉眼可观察到的动物和植物等的各类化石标本,其中有代表地球生命大爆发的寒武纪“澄江动物群”化石,还有代表中生代的地球霸主恐龙蛋化石,以及距今几十万年前的各类哺乳动物化石和植物化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最后一站——中山大学“天琴计划”天琴中心,大家听取了中山大学天琴中心工作人员的介绍。“天琴计划”是中山大学于2015年发起的引力波研究计划,计划用20年时间,完成总投资约为150亿元,拟通过在地面全面系统地模拟空间引力波探测,了解以前无法探索和理解的宇宙。预期于2035年前后在约10万公里高的地球轨道上部署三颗全同卫星,建成空间引力波天文台,进行基础物理、天体物理及宇宙学研究。天琴计划的实施使中山大学成为国际上引力波探测与空间精密测量领域的学术研究重镇之一的前沿研究。
通过珠海全国科普日举办的“探索深空、深海、深地,激发科学梦想”特色科普系列活动”,对普及深空、深海、深地科学知识,开拓视野,增强科技文化的实力自信,培养爱国情怀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